- A+
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,是投资者了解上市公司业绩情况,作出投资决策最重要的依据。不管是专业投资机构,还是二级市场的个人投资者,财务报表都是非常重要的工具。
但是,2018年度,上市公司披露的财务报告,还真是觉得财报的质量堪忧,业绩变量、大股东挪用资金、库存现金不翼而飞、高管公开发声说员工持股是赌博。。。一桩桩都不那么让人省心。
正因为如此,如何阅读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,就变成一项很有难度的任务。作为普通投资者,以下“穿越财务陷阱”的方法,或许可以一试。
1、存在财务造假现象的原因
对于财务报告,普通投资者并不能占在审计的专业角度,来对待报表中的财务问题。更何况即便是专业的审计团队也会有犯错的时候。比如融创孙宏斌先生准备投资贾先生的乐视时,可是带着团队做了一个月的尽调,可结果这笔投资还是不尽如人意。
所以,普通投资者更需要从“企业经营”的角度,以“普遍性规律”为指引来发现问题。上市公司为什么要财务造假?最主要的原因是相关责任人出于个人利益需要,比如,臭名昭著的“安然事件”就来源于高管团队的“精心策划”。
上市公司最常见的主观造假意图,可能变现为:
- 圈钱。 为了实现增发、融资等目的。今年“风靡一时”的康美生物和康得新,都在资金上出问题,很难说与之前的发债完全无关。
- 套现。股东想要减持公司股票套现,公布利好拉高股价。创业板的万福生科财务造假,就有这方面的嫌疑。
- 保壳。ST的股票为了保住壳资源,或为了摘帽。
- 高管业绩需要。有对赌协议,或者新上任管理层有绩效考核指标。
所以,在阅读报表之前,优先从其它渠道,了解该公司近期是否有与此相符的一些事项,以此作为阅读报表前的重要准备,也好在阅读过程中有的放矢。
投资,是为了找到大概率能赢的好标的,并不是一定要找到万无一失的证据,来证明公司的财报有造假,而是尽可能地远离有可疑信号的公司。
2、操纵财务数据的常见手段
如果说“利益”是相关者操纵财务报表数据的主观原因,那么“财技”就为财务造假提供了客观的可行性。
上市公司操纵财务数据最常见的手段通常有:
- 调节或虚增收入、利润 。 投资者对利润的看重,也使得上市公司最喜欢在利润上做文章。如果说提前确认收入、延迟费用化还是财务估计的艺术,伪造收入凭据就是实打实的财务造假了。被刘姝威老师揪出的蓝田股份,是A股非常典型的一个案例吧。
- 通过关联交易掩盖真实业绩。 母子公司之间关联交易频繁,是掩盖真实数据很好用的手段,对投资者来说,非常难识别。比如曾虚增营收数亿的雅百特,就是通过与关联公司之间伪造采购,达到伪造现金流的目的。
- 虚增资产 。在存货或其它资产项目上做文章,对于资产评估有难度的行业,造假成本低很难发现。比如有名的“扇贝跑了”,到底是真是假呢?再比如乐视网,财报中曾有上亿的递延所得税资产余额。
财务是一门估计和假设的艺术,这中间给了财务报表编制者很大的可发挥空间。比如,同样是研发支出,谨慎的公司可能会在当期全部费用化,而需要更多利润的公司会尽可能多地将研发支出资本化。“能否资本化”的界定,从会计准则角度,并不是那么的“非黑即白”,财技能发挥极大的作用。在阅读报表时,对“财务数据是如何得来的?从财务核算角度是怎样的逻辑?”有大致的了解,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数字背后的含义。
3、值得投资者警惕的不良信号
雪球的投资人唐朝曾说:财务报表是用来证伪的,不是用来证实的。
找到财务报表中的伪证,需要结合“主观造假意愿”和“客观造假手段”两个维度,去看数字间的勾稽关系,寻找数据的纰漏和瑕疵。
不过,如果结合公司业务特点,从观察企业综合业务风险程度的角度,会更容易发现一些值得警惕的信号。
- 业绩与现金流不匹配 比如,当时的蓝田股份,在2000年公告销售收入18.4亿,应收账款只有857.2万元,按理说这样的数据,现金流应该非常好,但蓝田股份却多次试图增发股票融资。
- 大手笔的股权质押 最具代表性的事件大概就是乐视网了。
- 关键运营数据出现大的变化或与同行业不符合。这一点在上交所和深交所发给上市公司的问询函中,常常,是非常值得学习和借鉴的。比如,上交所最近给贵人鸟的问询函中,亦有要求公司说明毛利率出现巨大变化的原因。
- 关键岗位高管离职 硅谷初创企业Theranos因其一滴血验血技术,受到资本市场的吹捧,创始人伊丽莎白.霍姆斯甚至被誉为“女版乔布斯”。但是,随着骗局被揭开,伊丽莎白深陷造假丑闻。在此之前,Theranos公司就频频出现高管离职的,或者这也是非常关键的信号。
在财务操纵和财务造假也在“与时俱进”的时候,要避开财报中的雷,是很有难度的事情。所以,可能阅读上市公司财务报表,最重要的不是“魔高一尺道高一丈”去堵所有公司的漏洞,而是通过多阅读优秀上市公司的财报,培养一种对高质量财报的直觉,潜意识地去避开值得质疑的公司的财务报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