内部审计发现问题类工作底稿那些事儿 发表评论 1,735 viewsA+所属分类:审计 收 藏 底稿要素不齐全 底稿要素如同人体的肌肉,肌肉不全骨头就会露出来,肉不遮骨就会感染,要素不齐全就会有漏洞,使用者看不懂、弄不明,以致失去底稿的意义和作用。编制审计工作底稿,要将“是什么(问题性质)、为什么(问题产生的原因)、怎么样(问题产生的后果)、怎么办(解决问题的建议)”作为最基本要素。但实际工作中,底稿要素不全,缺少问题性质、风险本质特征、风险产生原因及责任认定、风险现状及程度分析,有因无果、有果无因,前后不衔接、不照应等现象屡有发生。 问题表述不清晰 问题表述如同人体的经脉,经脉堵塞不畅,人就会生病而影响正常生活。同样,底稿问题表述不清,整体逻辑就会杂乱无章,严重影响底稿质量。实际工作中,审计底稿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:一是文字素养不高,表述不通顺不精练;二是审计事项逻辑关联性不强,前后不衔接不呼应;三是问题原因剖析不够,问题定性不客观不准确等;四是未能从管理审计角度剖析,准确揭示体制机制和制度层面存在的缺陷和漏洞。 审计证据不完整 审计证据如同人体的骨架,骨架先天不全或后天断裂就不能很好地支撑整个身体。同理,审计证据不完整也就起不到审计定性和结论的支撑和佐证作用。每个违规事项都应从动机、行为、后果三个方面获取证据,深入揭示审计事项的关键管理环节、关键风险环节和关键责任环节,不应将审计底稿作为审计证据。但在收集审计证据过程中,审计取证单一、证据相关事实不清、取证材料相关性差和关键核心证据不全,形成不了证据链,证明力不够等问题依然存在。 审计依据不充分 审计依据如同人体的血液,贫血或血液不足,人体就没劲;血液变异人体就会慢慢坏死;没有血液人体就会死亡。同理,审计依据不充分,底稿就没有生命力,也就是说审计依据是审计定性的必要条件,二者要有高度的关联性和恰当性。但在实际引用过程中,仍存在依据不全、错误;关联性、恰当性不够,即发现问题与引用依据在时间、层级和适用范围上不能相互印证,勾稽关系不明;过于混乱、不分主次,造成审计定性判断模糊不清等问题。 审计建议不恰当 审计建议如同人体的手足,人体只有靠足来直立行走,靠手来利用工具开展劳作,才能生存和创造价值。审计建议也是一样,必须要有针对性和可行性,才有价值。但实际工作中仍存在“千篇一律”的共性问题:要么审计建议缺乏针对性,空话套话多,问题与建议“两张皮”;要么审计建议缺乏可操作性,过于原则化、笼统化,即放之四海而皆准的“通用建议”;要么审计建议定位不高,就事论事,未从宏观制度层面、管理体制机制层面提出一些前瞻性、政策性和实用性强的具体建议。 文本格式不规范 文本格式如同人穿的衣服,要穿着得体,就要讲究性别、性格、爱好、形体、年龄、颜色、季节等各种因素。如果搭配不当,就会影响美观大方。文本格式也一样,必须按一定标准规范统一,才整齐美观。但从实际工作情况看,文本格式不规范是最普遍的问题,几乎所有底稿在格式规范上都有缺陷:要么同一项目使用统一规定的文本格式不对,字体、行距不统一;要么称谓不规范,底稿编号不标准;要么引用标识、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,数字分节号标注不全面等。 审计复核不严格 审计复核如同给人体检、看病的医生,只有医生妙手仁心、医术德行兼备,才能药到病除,相反则会延误病情。同样,审计复核亦是审计质量控制的重要手段和途径,但实际工作中底稿复核仍存有流于形式的现象,如部分审计组长和主审对审计底稿复核未执行到位,没有真正履行其复核底稿时应承担的责任。 改进建议 全面提升学习能力 要有“本领恐慌”的忧患意识,增强学习的紧迫性和自觉性。内审人员除了学习新知识、新业务之外,更重要的是学习掌握审计所需的各类政策、法律法规和本单位规章制度,学会查询利用各类业务信息管理系统,学习掌握非现场审计手段和技术。 全面提升文字综合能力 内审人员要掌握的基本功,一是审计查证,二是应用写作。应开展分结构、多渠道、多形式、多层次的文字素养培训工作,营造比学赶帮的学习氛围。通过严格有序的培训,使审计底稿既讲究语法修辞,又有清晰、严密的思维逻辑,结构严整、语言精炼、文理通顺、结论明确,继而再用实事求是、客观公正的文字形式准确呈现。 全面提升查证能力 只有把问题查深查透,才能获得详实的证据,才能确保定性判断准确。要坚决避免从数据到数据,从资料到资料的摘要剪切、拷贝复制、拼凑事实的查证、取证方式,切实做到“三亲见”,即见人见物见现场。涉及到人的,要与当事人充分沟通,共同还原事实原貌,获取证据;涉及到物的,要盘点核实,查看核对,获取直接证据;涉及到行为、活动场景的,要深入现场调查访问,对账对表,使审计结论经得起质询,经得起历史检验。 全面提升综合判断和咨询服务能力 所谓综合判断,就是要站在一级法人的高度,按照“董、监、高”的战略部署,充分了解审计对象的基本面,整体画像,作出综合分析、精准判断,处理好实质与形式、历史与现实、控险与发展、监督与服务的关系,解决就事论事、碎片化、机械化孤立判断等系列问题,找准审计方向,把握审计尺度,分析挖掘问题本质。在咨询服务中实现有效监督,在咨询服务中推进审计转型,在咨询服务中体现审计价值。 全面提升团队作战能力 要进一步加强审计现场团队作业建设,形成既独立作战又分工合作的现场作业机制;要进一步规范和改进审计组内部沟通机制,审计抽样、样本调整、问题定性、审计建议等都要进行组内会商和讨论,形成头脑风暴和团队智慧;要建立若干个小团队,如数据分析团队、财务分析团队、信贷政策团队、法规咨询团队、整改审核团队、远程监测团队等,将审计业务和“守土有责”通过团队作战的方式落到实处。 ——文章摘自《中国内部审计》杂志 Post Views: 2,638 赞 0 赏 分享